林国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
据了解,该团队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迭代。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此次还在神经肌肉刺激仪上增加了处方在线升级功能,航天员通过天地链路将按摩刺激效果及时反馈至地面,地面医护人员进行诊断和相应调整后,将优化后的处方通过信道传输至产品中供航天员使用。当需要锻炼时,航天员取出神经肌肉刺激仪,将刺激电极片分别贴在指定刺激部位,连接产品电缆,打开电源就可以自行选择锻炼模式,开始太空按摩。据了解,在2012年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上,三名航天员曾利用这个质量测量仪顺利进行了人体、食品包、尿袋和冷凝水箱等各种测试,测量精度很高。该项技术先后突破了气液两相流输送与分离、无润滑旋转动密封、尿液钙结晶与沉淀、蒸馏废气处理等十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尿中取水,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在2013年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上,航天员王亚平还在太空课堂上对质测仪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向观众们进行了讲解、展示。
面对空间站产品的长寿命、高可靠性要求,团队综合考虑机、电、气、液、热等多方面因素,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摸索与试验验证,确保实现产品的长寿命、高可靠性指标要求。据了解,神经肌肉刺激仪是太空医院系列产品之一,相当于太空按摩仪。就专业发展而言,要有长期规划,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分别设定好基础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使博士生更迅速、高效地掌握新知识,必须首先对知识加以选择和有效组织。提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先将规模弄上去,然后再提升质量的发展理念下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就社会发展视角而言,不存在过度教育问题,也就不存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过大问题。
由于导师以产品、服务、论文为中心,研究生也只能围着其打转转,因此才出现了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一怪象。以论文为导向、跟风式研究与关注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的需要背道而驰。
第四,要坚持学术标准,行政管理部门需加大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查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迫使培养单位和导师坚持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标准。教育与技术相互促进,不宜空谈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职业的知识含量提高,一些传统职业逐步高端化,逐步需要接受过博士教育的人来承担,因此我国专业博士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博士生角度看,打好理论基础比掌握技术更重要,学生既要选准科学问题,站在科学前沿,还要有家国情怀。
受访专家 陈洪捷 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周光礼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刘振天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包水梅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李东风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赵庆年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问题一 自1981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做好198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始招收博士生以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已从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10万人。过去以学位论文的原创性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评价模式无疑需要改革,除了学术创新外,博士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需要作为评价标准。如今,我们要从向管理要质量转变为向培养要质量。关键是分类培养、分类发展,不能拘泥于单一模式和观念。
博士生去基层政府部门或中小学都非常正常,这也说明了其他领域对专业技术及人才的需要,有助于提高不同专业和社会领域的水平与质量。(本报记者计红梅、陈彬、温才妃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1-07-13 第7版 视点)。
从经济发展视角来看,虽然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并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我看来,招生规模必须严控,质量必须重视。
专业博士生教育也是如此。在您看来,在博士就业多元化的趋势下,未来博士生培养体系是否也要适应社会变化? 陈洪捷 在博士毕业生中,不从事学术教学、科研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其比例大约是60%。这是中国的趋势,也是世界的趋势。周光礼 河南高教学者反映的情况是事实,但我并不认为这有何问题。这就对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要求。在您看来,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经济水平,这一发展速度是否合理? 陈洪捷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我国培养的博士数量还远远不够。
在过去的40年中,我们重点关注规模问题和制度建设,包括博士生的培养制度和资助体系等的建设周光礼 10年前,高教界就曾有说法称,我国博士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为迎合相关主管部门,高校又出台了严格的奖惩条例。在我看来,招生规模必须严控,质量必须重视。
如何让博士具有创新能力是个大问题。这样,我们就必须在博士生和硕士生教育的布局方面,更多地考虑地区发展的需求。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们其实有办法兼顾质量和区域均衡的标准。作者:计红梅 陈彬 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13 9:41:2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五问博士生培养质与量: 怎样算多,如何更好 编者按 不久前,一则关于清华一年博士毕业生数量相当于美国10所顶尖高校的总和的信息引发公众热议。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从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单位,迅速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部门扩展,这必然导致更多利益主体更关注博士生教育,评判博士质量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从高校发展来看,博士生培养方案应有国家标准。
即便是今天在博士生培养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过剩,我们也不应该降低博士生招生规模,而是要在强化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规模,并通过发展规模促进结构优化。如今,我们要从向管理要质量转变为向培养要质量。
如此,怎么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 最后,博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毕业要求不高、把关不严的情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今天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构成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在坚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能否考虑一下均衡发展问题?我们目前在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目标就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导向的高层次人才。
过去以学位论文的原创性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评价模式无疑需要改革,除了学术创新外,博士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需要作为评价标准。于是有专家反复呼吁,中国每年博士生招生量仅为美国的50%,应大力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
所以,目前博士点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东部名校多是博士生培养大户,中西部高校博士点则非常少。众所周知,近十余年来,我们统一以一级学科的口径授权博士点。如果从这一传统教育目标看,我国的学术型博士数量已经够用,没有那么多学术职位提供给学术型博士。另一方面,通过适度扩大规模,也可以迫使一些博士毕业生降低就业重心,到中小型企业和一般地方高校就业,到相对偏远、落后的城镇甚至农村去创业。
人必须有能力在一生几次更改其从事的领域,这种足以使学生转换职业的可迁移能力培养才是我们应该迫切关注的。把地区的均衡发展纳入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授权标准,有人或许认为这样会冲淡对学术质量的要求。
以论文为导向、跟风式研究与关注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的需要背道而驰。北京大学教授陈晓宇曾做过我国35所A类一流大学(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为其他著名大学培养博士师资情况排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事实上是在向管理要质量,所有博士教育改革几乎都集中在管理领域,比如相关主管部门要求的匿名博士论文抽检平台,通过匿名方式找三个评审专家,只要有一人不认可博士论文,就彻底否定了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彻底否定了答辩专家的专业性鉴定。过去一流大学曾先后办过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以及专业硕士教育,实践证明并不很成功,反倒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得不错。